課程設計:葉宏毅
撰文:葉宏毅
撰文:葉宏毅
基礎生物中族群的課程與生物分類之間我會進行一個活動 - 校園植物調査,這是改變過第三版的活動方式,也分成高職綜中、普通高中兩部分。

第二版,開始發展要學生去査植物或昆蟲動物的名稱,沒想到發現學生為懶而聰明,全部只找他們知道名字的來畫,只有少數的學生會抓到在校園中閒逛的我問問題,這個就作罷了。


天啊,七個班七十多組的植物校園地圖,我居然沒有一張是看得懂的,更別說要怎麼指導作業了,從國小到高中也接觸不少地理與地圖,居然自己每天都去的地方地圖畫不出來,就算畫了也極不精確,張冠李戴的狀況令人拍案 (拍案的心情有很多種!)

這事我還不知道怎麼一個解決的方案,我覺得應該辦理一個校園測量式地圖大賽之類的活動,看誰的地圖能最精確,也能在沒有任何工具的測量中自己解決問題。
回題到生物上,容易混淆的鵝掌藤與同為掌狀複葉的馬拉巴栗學生常因為不察而誤認,細不細心就是一門課題。
高職的學生這部分的課程仍著重在植物圖與實體之間的辨視與地圖的精確繪製。普通高中我想帶入生態環境的概念成為第四版的設計。
如果我是校工,我也會選擇種植外來種,而放棄本地種的植栽,本地種植栽易生病也易生蟲害,照顧上比較麻煩,但在我參觀全校都種台灣原生植物的學校 (如竹山社寮國小),雖然植物不免蟲害,但生物多樣性就是比較高,昆蟲也多了許多,我們學校的表土沒有腐植層,這也是多樣性不好的原因之一。
第四版我想要挑戰的是校外的植物調査給普通高中的學生使用,校內畢竟屬於人造的環境,且多是外來種。校外植物調査的難度比較高,這次也不設計以地圖的方式呈現,而是要學生描述植物的生長環境,並繪製林相分佈圖。